笔下文学 www.bixiawenxue.org,甲申天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第106章 有唱高调的就有下黑手的
无论弘光朝君臣如何刻意消弭太子的影响,太子被软禁起来的消息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。
天下哗然。
最先做出反应的是自然是作为太子嫡系的赴死军,对于南京方面的这种变局,李四早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。
赴死军几乎没有任何耽搁,遣三千马步出舒城往东奔赴巢湖方向,摆开随时准备渡江的姿态,架子拉的极大,好象真的要上阙叩问一般。
“大明东宫校典携北地忠诚血勇之士,授命于大行皇帝托孤之重,护储君卫义民,辗转千里之遥……南都群臣竞疑正统,此千古嫡传恐成不忍言之乱事……,召天下忠义以问之……正朔安在乎?先皇嫡血受困于宵小,臣等也不才,唯有提兵渡江……臣等也不敏,甘当天下之唾,亦无悔……”
这调门起的可真是高,摆明了是准备渡江攻打南京的。
刚刚升任靖国公的黄闯子黄得功更是不甘人后,星夜上疏:“东宫之事,本镇自知之,今枢位为群小所踞,竟欲行不轨之谋,本镇思之,心痛之首疾之,为恐窃据枢位群小蒙蔽圣听,行亲痛仇快之举。克日起,本镇将提兵就阙,尽诛疑太子之国贼……陛下慎之慎之。”
就连四镇之一的刘良佐也跟着唱起了高调:“自闯贼寇京大行皇帝殉国始,南都群小上敏,妄不顾家国事,行私欲欺君上……凡此种种,笔墨难书。今竟蔽上耳目,将使皇上行人伦绝灭之悖……刘不忍见,当以兵清君之侧……”
从各方面义正严词的檄文当中不难看出,只有赴死军真正承认太子的储君身份,并且不惜为了这个身份和南京方面以刀兵相见。
而黄得功和刘良佐则把矛头对准了弘光朝的实力派群臣,打出的是清君侧的旗号。
这点细微的差别足以说明问题的根源。
弘光帝是借助四镇的武力拥立起来的,而新朝成立之后,种种大权和利益却被马士英等文官窃取。手上有兵有将的藩镇势力兵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实惠,这也是弘光朝和藩镇之间不和睦的根源。
武人们当然愿意借太子的事情做点什么,其本意并非是为了什么正统不正统的,而是想要打击朝中的文官系统,从文官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利益。
四镇当中,徐州方面的高杰因为去了归德而只剩下三镇,三镇中就有两个明确表示反对弘光朝对太子的态度,并且准备用武力“清君侧”,这让弘光朝君臣一时陷入尴尬境地。
就在这个时候,归德方面的许定国诱杀了徐州方面的军镇高杰,然后旗帜鲜明的投靠了多铎,给太子事件燃起的大火再添了一桶热油。
作为小朝廷最重要武装力量的江北各镇,现在都没有想去讨伐投敌叛国的许定国,而是不约而同的琢磨起徐州这块地盘来。
高杰死了,那徐州一带肯定是要易手。
四战之地的徐州究竟能落到谁的手中?肯定是谁闹腾的欢就是谁的,谁的兵力更加强盛就是谁的。
于是。
仅余的江北三镇都折腾起来,一个个调兵遣将,嘴上喊着大义凛然的口号,通红的眼珠子盯着眼前肥美的地盘,都在给南京方面施加压力。
而两浙、福建、甚至远在广南的各藩王也开始异口同声起来,隔空大骂弘光行“逆悖之事”。
要说骂人的功夫,谁也没有江南士林的学子们更高,在东林人在暗中撺掇下,这些读书种子的吐沫星子能把南京淹没。
大家都在唱高调,而且调门一个比一个高,骂的一个比一个难听……
事情到了这种地步,瞎子也能看出来弘光朝是犯了众怒,越是这样太子反而越安全。无论是对于弘光帝还是对于马士英,太子成了一个真正的麻烦。
太子只要有个三长两短,无论是不是弘光君臣下的手,后果肯定是要南京方面来承担的。
至于南京的君君臣臣如... -->>
第106章 有唱高调的就有下黑手的
无论弘光朝君臣如何刻意消弭太子的影响,太子被软禁起来的消息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。
天下哗然。
最先做出反应的是自然是作为太子嫡系的赴死军,对于南京方面的这种变局,李四早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。
赴死军几乎没有任何耽搁,遣三千马步出舒城往东奔赴巢湖方向,摆开随时准备渡江的姿态,架子拉的极大,好象真的要上阙叩问一般。
“大明东宫校典携北地忠诚血勇之士,授命于大行皇帝托孤之重,护储君卫义民,辗转千里之遥……南都群臣竞疑正统,此千古嫡传恐成不忍言之乱事……,召天下忠义以问之……正朔安在乎?先皇嫡血受困于宵小,臣等也不才,唯有提兵渡江……臣等也不敏,甘当天下之唾,亦无悔……”
这调门起的可真是高,摆明了是准备渡江攻打南京的。
刚刚升任靖国公的黄闯子黄得功更是不甘人后,星夜上疏:“东宫之事,本镇自知之,今枢位为群小所踞,竟欲行不轨之谋,本镇思之,心痛之首疾之,为恐窃据枢位群小蒙蔽圣听,行亲痛仇快之举。克日起,本镇将提兵就阙,尽诛疑太子之国贼……陛下慎之慎之。”
就连四镇之一的刘良佐也跟着唱起了高调:“自闯贼寇京大行皇帝殉国始,南都群小上敏,妄不顾家国事,行私欲欺君上……凡此种种,笔墨难书。今竟蔽上耳目,将使皇上行人伦绝灭之悖……刘不忍见,当以兵清君之侧……”
从各方面义正严词的檄文当中不难看出,只有赴死军真正承认太子的储君身份,并且不惜为了这个身份和南京方面以刀兵相见。
而黄得功和刘良佐则把矛头对准了弘光朝的实力派群臣,打出的是清君侧的旗号。
这点细微的差别足以说明问题的根源。
弘光帝是借助四镇的武力拥立起来的,而新朝成立之后,种种大权和利益却被马士英等文官窃取。手上有兵有将的藩镇势力兵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实惠,这也是弘光朝和藩镇之间不和睦的根源。
武人们当然愿意借太子的事情做点什么,其本意并非是为了什么正统不正统的,而是想要打击朝中的文官系统,从文官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利益。
四镇当中,徐州方面的高杰因为去了归德而只剩下三镇,三镇中就有两个明确表示反对弘光朝对太子的态度,并且准备用武力“清君侧”,这让弘光朝君臣一时陷入尴尬境地。
就在这个时候,归德方面的许定国诱杀了徐州方面的军镇高杰,然后旗帜鲜明的投靠了多铎,给太子事件燃起的大火再添了一桶热油。
作为小朝廷最重要武装力量的江北各镇,现在都没有想去讨伐投敌叛国的许定国,而是不约而同的琢磨起徐州这块地盘来。
高杰死了,那徐州一带肯定是要易手。
四战之地的徐州究竟能落到谁的手中?肯定是谁闹腾的欢就是谁的,谁的兵力更加强盛就是谁的。
于是。
仅余的江北三镇都折腾起来,一个个调兵遣将,嘴上喊着大义凛然的口号,通红的眼珠子盯着眼前肥美的地盘,都在给南京方面施加压力。
而两浙、福建、甚至远在广南的各藩王也开始异口同声起来,隔空大骂弘光行“逆悖之事”。
要说骂人的功夫,谁也没有江南士林的学子们更高,在东林人在暗中撺掇下,这些读书种子的吐沫星子能把南京淹没。
大家都在唱高调,而且调门一个比一个高,骂的一个比一个难听……
事情到了这种地步,瞎子也能看出来弘光朝是犯了众怒,越是这样太子反而越安全。无论是对于弘光帝还是对于马士英,太子成了一个真正的麻烦。
太子只要有个三长两短,无论是不是弘光君臣下的手,后果肯定是要南京方面来承担的。
至于南京的君君臣臣如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