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 www.bixiawenxue.org,仙斋鬼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刚开始的时候,在场的修士还不知道来的是什么人。但是看见合道真君欧阳修向着对方行礼,又称人家是“象山先生”,于是乎众人都明白了,赶紧扑倒在地行礼:“弟子拜见祖师。”
因为辈份差得太远,叫“太太师叔祖”也不方便,所以一般统称地仙为祖师。
来人便是大明国,儒门一脉,最年轻的地仙陆九渊。
陆九渊人称“象山先生”,是因为他曾经放出自身的法象,乃是一头比大山还高的白象,因此人称“象山先生”。
他曾经以白象法身,战败七位合道妖修的联手阻击,法力高强,受人尊敬。
他最著名的言论是这样说的:“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,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。四方上下曰宇,往古来今曰宙。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。千万世之前,有圣人出焉,同此心同此理也。千万世之后,有圣人出焉,同此心同此理也。东南西北还有圣人出焉,同此心同此理也。”
因为这段话,有人说他是心学祖师。
什么心学啊?黄昏界是修真世界,并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。
陆九渊善于沟通天道,所以得到天道加持,才刚刚五万岁,就已经是地仙了!不管怎么说,他都是大明国一个巴掌数得着的人物。
天道有情有心,你对它尊敬,它才会赐福给你。
你骂他“贼老天”,它不降下一个天雷,把你劈成焦炭,都算是仁慈的了!
正因为陆九渊掌握了沟通天道的方法,抱着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的态度,双方之间公平尊重,所以上天才屡屡赐福于他,让他以极快的速度成长起来。
陆九渊看见眼前跪了一地的人,于是微微一笑,道:“请大家都起来,找个地方坐好,我既然来了,也不能白来,就给大家讲一段经文。你们说,好不好?”
下面众人纷纷叩首:“多谢祖师赐法!”然后一个个起来坐好,定下心神,安静倾听。
桑子明也赶紧行礼,在旁边坐了下来。
然后,就听陆九渊道:“因为在场的人比较多,我也不讲高深的学问,只说说什么叫‘心学’。你们都仔细听好了!
心者,天地万物之主也。天下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。心即良知,生天生地,成鬼成帝,皆从此生。
圣人之学,心学也。尧、舜、禹之相授受曰:‘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’此心学之源也。
中也者,道心之谓也;道心精一之谓仁,所谓中也。
孔孟之学,惟务求仁,盖精一之传也。而当时之弊,固已有外求之者,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,而以博施济众为仁。夫子告之以一贯,而教以能近取譬,盖使之求诸其心也。
迨于孟氏之时,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,而告子之徒又有‘仁内、义外’之说,心学大坏。
孟子辟义外之说,而曰:‘仁,人心也。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’又曰:‘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,弗思耳矣。’
盖王道息而伯(霸)术行,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,而以欺于人,曰:‘天理固如是。’不知既无其心矣,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?
自是而后,析心与理而为二,而精一之学亡。世儒之支离,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,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。而不知吾心即物理,初无假于外也。佛、老之空虚,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,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。而不知物理即吾心,不可得而遗也……”
... -->>
刚开始的时候,在场的修士还不知道来的是什么人。但是看见合道真君欧阳修向着对方行礼,又称人家是“象山先生”,于是乎众人都明白了,赶紧扑倒在地行礼:“弟子拜见祖师。”
因为辈份差得太远,叫“太太师叔祖”也不方便,所以一般统称地仙为祖师。
来人便是大明国,儒门一脉,最年轻的地仙陆九渊。
陆九渊人称“象山先生”,是因为他曾经放出自身的法象,乃是一头比大山还高的白象,因此人称“象山先生”。
他曾经以白象法身,战败七位合道妖修的联手阻击,法力高强,受人尊敬。
他最著名的言论是这样说的:“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,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。四方上下曰宇,往古来今曰宙。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。千万世之前,有圣人出焉,同此心同此理也。千万世之后,有圣人出焉,同此心同此理也。东南西北还有圣人出焉,同此心同此理也。”
因为这段话,有人说他是心学祖师。
什么心学啊?黄昏界是修真世界,并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。
陆九渊善于沟通天道,所以得到天道加持,才刚刚五万岁,就已经是地仙了!不管怎么说,他都是大明国一个巴掌数得着的人物。
天道有情有心,你对它尊敬,它才会赐福给你。
你骂他“贼老天”,它不降下一个天雷,把你劈成焦炭,都算是仁慈的了!
正因为陆九渊掌握了沟通天道的方法,抱着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的态度,双方之间公平尊重,所以上天才屡屡赐福于他,让他以极快的速度成长起来。
陆九渊看见眼前跪了一地的人,于是微微一笑,道:“请大家都起来,找个地方坐好,我既然来了,也不能白来,就给大家讲一段经文。你们说,好不好?”
下面众人纷纷叩首:“多谢祖师赐法!”然后一个个起来坐好,定下心神,安静倾听。
桑子明也赶紧行礼,在旁边坐了下来。
然后,就听陆九渊道:“因为在场的人比较多,我也不讲高深的学问,只说说什么叫‘心学’。你们都仔细听好了!
心者,天地万物之主也。天下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。心即良知,生天生地,成鬼成帝,皆从此生。
圣人之学,心学也。尧、舜、禹之相授受曰:‘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’此心学之源也。
中也者,道心之谓也;道心精一之谓仁,所谓中也。
孔孟之学,惟务求仁,盖精一之传也。而当时之弊,固已有外求之者,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,而以博施济众为仁。夫子告之以一贯,而教以能近取譬,盖使之求诸其心也。
迨于孟氏之时,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,而告子之徒又有‘仁内、义外’之说,心学大坏。
孟子辟义外之说,而曰:‘仁,人心也。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’又曰:‘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,弗思耳矣。’
盖王道息而伯(霸)术行,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,而以欺于人,曰:‘天理固如是。’不知既无其心矣,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?
自是而后,析心与理而为二,而精一之学亡。世儒之支离,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,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。而不知吾心即物理,初无假于外也。佛、老之空虚,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,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。而不知物理即吾心,不可得而遗也……”
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