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 www.bixiawenxue.org,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我不敢回答,确实需要,这东西也无法否认。
“哥,我跟你说过。至少,目前,我还是名义上的妻子,有些义务,我也可以尽。但我可能对这方面,没有感情和需求了,还得请你原谅。我们维持着这种关系,我估计不会长久的,哥,如果你有新的爱情,你就告诉我,我支持的。”
“不,妍子,你别多想。除了你,我不会有第二个妻子的。真的。妍子,我也不会在你身上,做你并不喜欢的事情。”
她叹了口气,说到:“就这样吧,哥,今天过了,还有明天,你该想想办法了。”说完,她径直到了楼下,剩下我一个人,呆坐在床上。
这是多么无情的说法啊,妍子,原来如此爱我的人,为什么变得如此冷漠了呢?她平静地问出这些问题,提出这些建议,根本没有夫妻间亲爱的意思了。
我想起那天晚上在山果居,班长对我们关系的分析,当时觉得信心百倍。后来给妍的糖葫芦,她开心的状态也发自真心,但今天,她对我这事的态度,又让我开始灰心了。
这么长的时间,我们的关系总在这种拉扯中,仿佛离她越来越近,但突然间又被她无情推开,我内心的烦躁是肯定的。
但是,这种烦躁有什么道理呢?妍子错了吗?她所说的,都像是有道理似的。她写过离婚协议,她也劝过我和小池复合,她今天也照样支持我去寻找新感情。
她并没有任何故意伤害我的行为,但我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。
我定了定神,依据这么长时间静坐的经历,我有了一些对付感情和心理矛盾的经验。如果发生巨大的烦恼,你就观察它,看它怎么来,再看它怎么去。
我先观察自己略带愠怒的状态,究竟是因为什么。这种愤怒最开始的感觉,我回忆起来,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。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?
估计的原因有几点。第一,原来妍子是那么关心我的心情,但现在如此冷静,她不因为我的激动而激动,这是情感上巨大的疏离,造成我的不甘。第二,巨大的潜在的希望,我内心渴望妍子给予身体或者情感上的安慰,但她没有。她只说了解决的办法,如同跟一个不相干的人,冷静分析解决路径,仿佛我不是她的丈夫和爱人。这种失望,对我的打击更大。
难道,她平时对我的照顾和做的一切事情,都没有感情色彩吗?不对,她对我还是比较关照的。给我泡茶,等我回家,晚上还给我盖被子,耐心地倾听我的计划和诉说,她不像是在感情上,完全排斥我的人。
这两种看似不太一致的态度,让我对妍子的真实想法,捉摸不清。对了,我试图努力确认她的想法,她总是回避暴露情感,这才是根本原因。
我再次体会到王小波所说的:一切的愤怒,都来自于自己的无能。
终于找到愤怒的原因了,我无法了解妍子心意的真实现状,也谈不上改变她心意的方式,这就是无能。对自己无能的愤怒,是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平衡虚无。
当想到这里的时候,突然发觉,我居然不生气了。这愤怒的情绪,居然消失了。
一切都没改变,妍子没上来,我还坐在床边,甚至没有人跟我说话,我自己也几乎没有做任何动作,居然就这样神奇地消解了愤怒。
这是一个神奇的现象,有心理的巨大问题,不需要解决,它自己就会消失。
这是不是也算一个法门呢?
突然,我脑袋又浮现出一个概念,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冒出来。门捷列夫的蛇。这个意象是第二次出现了,如同潜伏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,被一个莫名的机关触发,盘着的,那条冻僵的蛇,就出现了。
此时,我并没有联想到最熟悉的农夫和蛇的故事,而第一反应,却想到了门捷列夫。记忆冒出的机制,究竟是因什么而触发?
好像有句话:“无所从来”。
那条蛇,如何使它散开游走?不需要做任何动作,不需要给它烤火加温,更不需要联想什么元素周期表。只是看着它,等着太阳出来,等着春回大地,它自己散开,自己溜走,进入到你一个完全看不到的地方。
好像 有句话:“无所从去”。
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,我做了什么?没有什么,我只是以第三者的视角,观察它。那么原先愤怒的,是不是我?如果那是我,那么,在一边第三视角冷静观察的谁?
如果这个观察者才是真的我,那么,那个愤怒的,是假我?真我和假我同时存在我的头脑中,我该如何判别?
但是,就算那个观察者是真我,我修行需要追求和保持的东西,一如我观察呼吸时打坐的状态,但我推测,人一旦死亡,或者说是睡眠,那个观察的真我就不在了。那么,真我可以被这些阻断,真我就不是永恒的。那还修什么道?有意义吗?追求一个注定要消失的东西?
近代陶行知作为大教育家,有一句名言。“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;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。”那么,他所说的真人,究竟是什么?真诚的人?天真的人?较真的人?
《黄帝内经》素问中,所描述的上古真人,或者说道家所说的太乙真人,这种真人,仿佛能够提携天地、把握阴阳,与天地同寿,与日月同光。那么这种真人,大概属于神仙之类。
以陶行知的目标,大概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真人了。但以道家的目标,大概真人就不是人,是神。
那一个定义更准确呢?佛说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如果证得了,大概算得上是得道真人了。那么,看来真人,普通人都是可以得到的。
有时,我们用第三视角来观察世界,往往得不出什么概念。比如我小时候,望着蓝天白云,那就是蓝天白云,如果稍加想象,那白云就像人像狗,像雾像风了。意识从联想中来,如果没有联想,连意识都没有,是不是和死人一样?
这是个巨大的矛盾,无念之念如死人,有念之念是妄想,怎么把握呢?
从我最近看经典的思考来看,有一句话很难以理解:“打得念头死,方得法身生”。如果念头死了,是不是人也死了?比如在医学上,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最终标准,是脑电波的消失。一个没有念头的人,是不是脑电波消失了呢?如此,那不就是死人吗?
是不是学佛得道,以死人为前提?如果这样,就有一句话值得玩味了。“要想人不死,除非死个人”。那么,自杀是不是成佛的捷近呢?肯定不是,因为佛教经典早已驳斥了自杀的概念,说那是巨大的罪恶,不可能得到超升。
原来看过虚老和尚年谱,他曾经有过两次濒死经历。一次是在南京附近的江上,失足坠江,最后几乎淹死在江里,几天后,大水把他的身体冲到江边,当有人给寺庙报信,寺庙和尚把他抬到寺庙时,他七窍出血。
这种情况,在我小时候也碰到过。我小时候,有一个初中同学,私自下河洗澡,被淹死了。当人们把他打捞起来的时候,他身体僵硬,全身冰冷,已经早就没了呼吸,全身还保持着在水中挣扎的扭曲状态。
当时我就在打捞出水的现场。人们判断,这个人从下河被淹到打捞出水,已经大半天了,确定已经完全死亡。
当有人通知他乡下的妈,他亲妈赶来进,远远看到孩子的遗体,只大声呼唤到“儿啊!”,此时,人们突然看到,这位已经死亡几个小时的同学,突然七窍流血,现场惨不忍睹。
要知道,一个死亡数小时的人,身体已经僵硬,没有体温和呼吸,他为什么能够流血呢?为什么是在听到他母亲的呼唤的瞬间发生?这是一个巨大的迷团,至今还不能解释。
也许,他当时只是假死或者濒死状态,还保留着最后的神识,只等待他最爱的母亲。
当年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的时候,也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他抬到寺庙时,估计面对佛祖,面对着他的同道面对着他的信仰,最后的神识促使他,七窍流血。
但此时,大和尚通过神秘的功法或者预测术,或者是所谓的天眼或者是所谓的神通判断,这个将死僧人之所以有此劫难,是因为他犯了慢众的过失。
这个僵硬的流血的人,在佛像面前,被一群僧人用板子打了一顿,这是多么不通情理多么残忍的事啊。但是奇迹发生了,虚老和尚被打活了。
他居然活过来了。这说明什么呢?是真说明有这种因果的存在?还是他根本就没死,有救活的可能?
按理说,人死不可复生,尤其是死亡特征明显,时间很长的人。如果说他当时没死,有救活的希望。那么,当年,我那苦命的同学,是... -->>
我不敢回答,确实需要,这东西也无法否认。
“哥,我跟你说过。至少,目前,我还是名义上的妻子,有些义务,我也可以尽。但我可能对这方面,没有感情和需求了,还得请你原谅。我们维持着这种关系,我估计不会长久的,哥,如果你有新的爱情,你就告诉我,我支持的。”
“不,妍子,你别多想。除了你,我不会有第二个妻子的。真的。妍子,我也不会在你身上,做你并不喜欢的事情。”
她叹了口气,说到:“就这样吧,哥,今天过了,还有明天,你该想想办法了。”说完,她径直到了楼下,剩下我一个人,呆坐在床上。
这是多么无情的说法啊,妍子,原来如此爱我的人,为什么变得如此冷漠了呢?她平静地问出这些问题,提出这些建议,根本没有夫妻间亲爱的意思了。
我想起那天晚上在山果居,班长对我们关系的分析,当时觉得信心百倍。后来给妍的糖葫芦,她开心的状态也发自真心,但今天,她对我这事的态度,又让我开始灰心了。
这么长的时间,我们的关系总在这种拉扯中,仿佛离她越来越近,但突然间又被她无情推开,我内心的烦躁是肯定的。
但是,这种烦躁有什么道理呢?妍子错了吗?她所说的,都像是有道理似的。她写过离婚协议,她也劝过我和小池复合,她今天也照样支持我去寻找新感情。
她并没有任何故意伤害我的行为,但我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。
我定了定神,依据这么长时间静坐的经历,我有了一些对付感情和心理矛盾的经验。如果发生巨大的烦恼,你就观察它,看它怎么来,再看它怎么去。
我先观察自己略带愠怒的状态,究竟是因为什么。这种愤怒最开始的感觉,我回忆起来,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。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?
估计的原因有几点。第一,原来妍子是那么关心我的心情,但现在如此冷静,她不因为我的激动而激动,这是情感上巨大的疏离,造成我的不甘。第二,巨大的潜在的希望,我内心渴望妍子给予身体或者情感上的安慰,但她没有。她只说了解决的办法,如同跟一个不相干的人,冷静分析解决路径,仿佛我不是她的丈夫和爱人。这种失望,对我的打击更大。
难道,她平时对我的照顾和做的一切事情,都没有感情色彩吗?不对,她对我还是比较关照的。给我泡茶,等我回家,晚上还给我盖被子,耐心地倾听我的计划和诉说,她不像是在感情上,完全排斥我的人。
这两种看似不太一致的态度,让我对妍子的真实想法,捉摸不清。对了,我试图努力确认她的想法,她总是回避暴露情感,这才是根本原因。
我再次体会到王小波所说的:一切的愤怒,都来自于自己的无能。
终于找到愤怒的原因了,我无法了解妍子心意的真实现状,也谈不上改变她心意的方式,这就是无能。对自己无能的愤怒,是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平衡虚无。
当想到这里的时候,突然发觉,我居然不生气了。这愤怒的情绪,居然消失了。
一切都没改变,妍子没上来,我还坐在床边,甚至没有人跟我说话,我自己也几乎没有做任何动作,居然就这样神奇地消解了愤怒。
这是一个神奇的现象,有心理的巨大问题,不需要解决,它自己就会消失。
这是不是也算一个法门呢?
突然,我脑袋又浮现出一个概念,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冒出来。门捷列夫的蛇。这个意象是第二次出现了,如同潜伏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,被一个莫名的机关触发,盘着的,那条冻僵的蛇,就出现了。
此时,我并没有联想到最熟悉的农夫和蛇的故事,而第一反应,却想到了门捷列夫。记忆冒出的机制,究竟是因什么而触发?
好像有句话:“无所从来”。
那条蛇,如何使它散开游走?不需要做任何动作,不需要给它烤火加温,更不需要联想什么元素周期表。只是看着它,等着太阳出来,等着春回大地,它自己散开,自己溜走,进入到你一个完全看不到的地方。
好像 有句话:“无所从去”。
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,我做了什么?没有什么,我只是以第三者的视角,观察它。那么原先愤怒的,是不是我?如果那是我,那么,在一边第三视角冷静观察的谁?
如果这个观察者才是真的我,那么,那个愤怒的,是假我?真我和假我同时存在我的头脑中,我该如何判别?
但是,就算那个观察者是真我,我修行需要追求和保持的东西,一如我观察呼吸时打坐的状态,但我推测,人一旦死亡,或者说是睡眠,那个观察的真我就不在了。那么,真我可以被这些阻断,真我就不是永恒的。那还修什么道?有意义吗?追求一个注定要消失的东西?
近代陶行知作为大教育家,有一句名言。“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;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。”那么,他所说的真人,究竟是什么?真诚的人?天真的人?较真的人?
《黄帝内经》素问中,所描述的上古真人,或者说道家所说的太乙真人,这种真人,仿佛能够提携天地、把握阴阳,与天地同寿,与日月同光。那么这种真人,大概属于神仙之类。
以陶行知的目标,大概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真人了。但以道家的目标,大概真人就不是人,是神。
那一个定义更准确呢?佛说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如果证得了,大概算得上是得道真人了。那么,看来真人,普通人都是可以得到的。
有时,我们用第三视角来观察世界,往往得不出什么概念。比如我小时候,望着蓝天白云,那就是蓝天白云,如果稍加想象,那白云就像人像狗,像雾像风了。意识从联想中来,如果没有联想,连意识都没有,是不是和死人一样?
这是个巨大的矛盾,无念之念如死人,有念之念是妄想,怎么把握呢?
从我最近看经典的思考来看,有一句话很难以理解:“打得念头死,方得法身生”。如果念头死了,是不是人也死了?比如在医学上,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最终标准,是脑电波的消失。一个没有念头的人,是不是脑电波消失了呢?如此,那不就是死人吗?
是不是学佛得道,以死人为前提?如果这样,就有一句话值得玩味了。“要想人不死,除非死个人”。那么,自杀是不是成佛的捷近呢?肯定不是,因为佛教经典早已驳斥了自杀的概念,说那是巨大的罪恶,不可能得到超升。
原来看过虚老和尚年谱,他曾经有过两次濒死经历。一次是在南京附近的江上,失足坠江,最后几乎淹死在江里,几天后,大水把他的身体冲到江边,当有人给寺庙报信,寺庙和尚把他抬到寺庙时,他七窍出血。
这种情况,在我小时候也碰到过。我小时候,有一个初中同学,私自下河洗澡,被淹死了。当人们把他打捞起来的时候,他身体僵硬,全身冰冷,已经早就没了呼吸,全身还保持着在水中挣扎的扭曲状态。
当时我就在打捞出水的现场。人们判断,这个人从下河被淹到打捞出水,已经大半天了,确定已经完全死亡。
当有人通知他乡下的妈,他亲妈赶来进,远远看到孩子的遗体,只大声呼唤到“儿啊!”,此时,人们突然看到,这位已经死亡几个小时的同学,突然七窍流血,现场惨不忍睹。
要知道,一个死亡数小时的人,身体已经僵硬,没有体温和呼吸,他为什么能够流血呢?为什么是在听到他母亲的呼唤的瞬间发生?这是一个巨大的迷团,至今还不能解释。
也许,他当时只是假死或者濒死状态,还保留着最后的神识,只等待他最爱的母亲。
当年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的时候,也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他抬到寺庙时,估计面对佛祖,面对着他的同道面对着他的信仰,最后的神识促使他,七窍流血。
但此时,大和尚通过神秘的功法或者预测术,或者是所谓的天眼或者是所谓的神通判断,这个将死僧人之所以有此劫难,是因为他犯了慢众的过失。
这个僵硬的流血的人,在佛像面前,被一群僧人用板子打了一顿,这是多么不通情理多么残忍的事啊。但是奇迹发生了,虚老和尚被打活了。
他居然活过来了。这说明什么呢?是真说明有这种因果的存在?还是他根本就没死,有救活的可能?
按理说,人死不可复生,尤其是死亡特征明显,时间很长的人。如果说他当时没死,有救活的希望。那么,当年,我那苦命的同学,是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